Bauhaus|致敬包豪斯100岁!
今年包豪斯(Bauhaus)100岁了
1919年4月1日,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诞生于德国魏玛。今年4月,包豪斯迎来百年诞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都将举办纪念活动,是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时刻。
图:Stan Hema 为2019 包豪斯100 年设计的logo
包豪斯协会将举办包豪斯100系列活动,并与品牌设计机构Stan Hema合作设计了包豪斯100周年纪念LOGO。设计的核心元素是阿拉伯数字100,将100作为基本形态模板的形式来传播,并以此图形模版应用多种的主题与视觉效果,世界有所有关注包豪斯的人们将通过包豪斯100周年纪念LOGO了解100多年来Bauhaus的发展以及对世界设计的影响。
什么是包豪斯?
是一所早已关闭的设计学校,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理想,还是一种特征明显的设计风格?
100年前的“包豪斯”,最初是一所学校的名字,它由德语“Bauhaus”音译而来,从德文的角度来讲就是“建房子”。其中,“Bau”意为建造,“Haus”意为房屋。实际上,它并非德语里原本就存在的词汇,而是第一任校长Walter Gropius在1919年创立之初创造出的词汇,这个名称本身就彰显了它的反叛思想。
图:Walter Gropius,包豪斯第一任校长(1919-1928)
大时代:包豪斯如何改变了世界
格罗皮乌斯由此命名学校显示了他希望这所学校的理念、教学宗旨与传统学院式教育之间的颠覆性差别。
如今,在从它诞生以来的这100年间,包豪斯依旧是现代主义时代中最具超越性的运动之一。其核心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包豪斯反对任何装饰,而是将功能主义作为最高追求,将千百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原则彻底打破,从而第一次将艺术与设计带到了人们日常的生产与消费生活当中。他也没料到,包豪斯虽然仅仅存在了14年(1933年7月关闭),却影响了这100年来的设计风潮。在包豪斯解体后,它现在作为一种思想和风格延续了下来。
左:维多利亚时期建筑 右:包豪斯建筑
左:19世纪的经典流苏台灯 右:20世纪包豪斯风格的Tecnolumen WG 24
包豪斯倡导的无衬线字体:通用拜耳字体常被认为是包豪斯的一种重要字体。
密斯·凡·德·罗担任包豪斯校长时,提出了设计史第一金句:“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受包豪斯影响,德国开始追求简单、经典及实用性设计。
图:1929年 ,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设计了巴塞罗那椅
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对比密斯,则提出了“Less, but better(少,却更好)”。
他设计的大量产品被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他说:“密斯和格罗皮乌斯的作品深深影响着我。从当时到现在,他们的作品在我眼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在芝加哥,在纽约。”这些设计看不到“年代感”,就像昨天刚出的新款,又像经久不衰的老设计。
大人物:与时代一起崛起的大师
包豪斯这100周年之中,影响了世界大大小小的企业。影响力爆棚的它,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1919年3月20日,37岁的国字脸校长格罗皮乌斯,将工艺美术学校与魏玛艺术学院合并,并起名为「国立包豪斯学院」。
图:魏玛包豪斯 ©Louis Held 1911年
这一合并,让现代主义在设计界直接上位,也将格罗皮乌斯推上了神坛——现代主义设计奠基人。
图: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格罗皮乌斯还发表了包豪斯宣言: “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师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将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刻、绘画结合而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之矗立在云霄高处”。
左:利奥尼·费宁格的木刻版画封面 右:格罗皮乌斯起草的包豪斯宣言
同年4月1日,包豪斯正式开学,即为包豪斯成立日。
图:包豪斯教学构成图 ©Walter Gropius, 1922
起初格罗皮乌斯只聘任了三位新教授,分别是美国画家利奥尼·费宁格、瑞士画家约翰·伊登以及德国雕刻家格哈德·马可斯。这四人组成了初步的包豪斯教职员阵容。
图:利奥尼·费宁格
1919年10月,格罗皮乌斯终于外包请来了两位教学能手,其中一位是瑞士画家约翰·伊登。
图:约翰·伊登
图:约翰·伊登的色彩模型
伊登由于信奉某种宗教,除了教学生设计,还教学生玩起了某种仪式体操。
图:伊登教学生学习某种活动
1921年,当时风格派势头正红,格罗皮乌斯想让荷兰风格派领袖人特奥·凡·杜斯伯格当老师,便邀请他到包豪斯观摩指导。
图:特奥·凡·杜斯伯格
图:《第七号构成》 特奥·凡·杜斯伯格
杜斯伯格到了包豪斯后,却被伊登的神秘主义所吓到,而且他对伊登的教学方法十分不满。格罗皮乌斯聘请了杜斯伯格当包豪斯教师,与伊登的神秘主义教学对抗。1922年 6月,格罗皮乌斯聘请了俄罗斯构成主义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让他强烈的构成主义和杜斯伯格的风格派相抗衡,避免出现伊登一手遮天的情况再次发生。
图:瓦西里·康定斯基
图:《构图8号》 瓦西里·康定斯基
1922年10月,格罗皮乌斯公开劝退伊登辞职,伊登也意识到自己在包豪斯的时代已过去,便回瑞士修仙去了。
1923年,匈牙利青年画家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取代了伊登的职务。
图: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图:《工厂风景》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在黑白风画家保罗·克利、构成大师康定斯基和略带印象派画风纳吉的三剑客带领下,包豪斯逐渐将风格派和构成主义融会贯通,形成了理性的包豪斯风格。
图:包豪斯的冬季课程表
©Lothar Schreyer or student of
LotharSchreyer's Class, 1921–1922
1923年,包豪斯受德国图林根政府委托,同时也为了展现现代主义的作品,便举办了一次综合设计展览。
图:1923年包豪斯展览的海报 ©Joost Schmidt
展览中,有一座包豪斯早期的第一个建筑实例——Haus am Horn。建筑由画家Georg Muche设计,格罗皮乌斯和阿道夫·迈耶负责监督建造。
图:Hausam Horn的水彩渲染图
图:Hausam Horn室外图
图:Hausam Horn室内图
这是包豪斯第一次对外大型展出,在展会上展现的新颖现代设计风格,受到民众和各地评论家的热烈赞扬。
1924年,包豪斯参加德国莱比锡展览会,其参展作品获得极高评价,使得欧洲有五十余家厂商向包豪斯订购设计作品,但由于当时学校设备与资金有限,以致全体师生忙碌五个月也未能完成全部订单。
格罗皮乌斯与阿道夫·迈耶合作设计完成Auerbach House,一栋为医生夫妇Felix和Anna Auerbach设计的私宅,这是早期包豪斯的另一个里程碑式建筑。
图:AuerbachHouse室外图
1925年3月31日教师合同被取消,格罗皮乌斯和包豪斯的大师们在12月主动辞职。
图:格罗皮乌斯在魏玛包豪斯的办公室
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往德绍,更名为包豪斯设计学院。此时期可谓包豪斯发展重要的转捩点。
图:德绍包豪斯校舍鸟瞰图
图:德绍包豪斯校舍立面图
为了建立起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与介绍现代美学思想与成就,格罗皮乌斯与那基担任编辑,聘请包豪斯教授与具领导地位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撰写,出版了一套设计理论丛书“包豪斯丛书”。
包豪斯在前几年都采双轨教学制,由教导艺术形式、色彩、绘画的“形态教师”与传授技术、手工艺、材料的“技术教师”共同教授。
从左往右:费宁格、康定斯基、施莱默、莫奇、克利
而这两种教师所受教育和教学方向不同等问题,使得包豪斯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两派教职员分裂的情况。一直要到1925年,包豪斯有了第一届理论技术兼备的毕业生留下担任教师,才结束了双轨教学。
图:包豪斯学生聚会©Louis Held,1924年
1926年12月4日,由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德绍校舍开放。
图:德绍包豪斯校舍©Lucia Moholy,1926年
图:包豪斯各位大牌教师在校舍屋顶,1926年
从左往右:康定斯基夫妇、乔治·莫奇、保罗·克利、格罗皮乌斯
德绍包豪斯校舍完全排斥了复古主义的设计思想,开创性地运用大片玻璃立面,校舍简洁却又整合多功能,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
图:包豪斯德绍校舍
尤其特别的是,全体师生都参与建筑过程,集会厅、金属管家具、室内装饰均由师生设计。
图:包豪斯德绍校舍室内
1927年,在教学基础成熟、新校舍的建筑参与经验和市议会委托的建筑背景等,格罗皮乌斯趁热打铁成立了建筑系,并聘请瑞士建筑师汉斯·迈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
图:Hannes Meyer,包豪斯第二任校长(1928-1930)
1929年,德国建筑师密斯在巴塞罗那世博会上,设计了成名作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这是最初“现代主义建筑”重要成果之一。
图:Ludwig Mies van de Rohe,包豪斯第三任校长
(1930-1933)
图: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形式追随功能”等经典原则不断扎根于后继者心中,让当代建筑师和设计师奉为圭臬。尽管Bauhaus在名义上仅存在了14年,但它的现在设计精神仍然“形散神不散”。
1931年,纳粹党在德绍大选获胜,包豪斯被纳粹主义认为是布尔什维克主义,是“非德国”的事物,而被下令关闭学校。
1932年10月,密斯关闭德绍包豪斯,带领包豪斯师生前往,柏林的史得可立兹一处废弃电话工厂继续教学。
图:柏林废弃电话工厂 ©Howard Dearstyne 1932年
1933年1月,纳粹政府取得国家政权,4月德国文化部下令关闭包豪斯。8月10日,密斯以经济困难为由,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
1937年,画家摩荷里·那基前往美国芝加哥,创立了新包豪斯。
图:芝加哥的新包豪斯©LászlóMoholy-Nagy
格罗皮乌斯赴美,担任哈佛大学的建筑系主任。同年,密斯也赴美,在伊利诺伊理工建筑学院当任院长。
图:伊利诺伊理工建筑学院
1944年,新包豪斯学院改名芝加哥设计学院。
1949年,芝加哥设计学院和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合并,成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设计学院。
1951年,密斯在纽约建成了他第一座玻璃摩天楼,西格拉姆大厦。这完美演绎了他"少即是多"的建筑原理。
图:西格拉姆大厦
1956年,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完成,由密斯亲自设计。
图:克朗楼
1996年,在德绍与魏玛的两座包豪斯建筑物,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图:魏玛包豪斯
2019年4月6号,新建的魏玛包豪斯博物馆将揭开帷幕。
图:新魏玛包豪斯博物馆
这个简洁的立方体建筑由建筑师Heike Hanada设计而成,总共五层。在这里你能看到大量包豪斯时期的作品:瓦西里椅、巴塞罗那椅、玛丽安·勃兰特设计的茶壶等等。
图:包豪斯时期的经典设计
百年包豪斯时代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影子,却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它依然是设计师们眼中跨世纪的设计先锋,指引着他们成长。
包豪斯的设计精神,永驻在这世间。
内容/来源网络
编辑/stylgraph整理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