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混凝土诗人 | 安藤忠雄
“人生各种可能性就在你心里。就像我没读专门大学,但我人生的可能性一直在我手里。好像目前我在日本建筑界也就这样了……希望大家对自己永不放弃,活到100岁成就真正的自我。”——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先生在5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获得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等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
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自幼家境清贫,15岁高中毕业之后,家庭的经济能力不能负担继续读书的压力。安藤做过短暂的木工,也当过货车司机。之后开始了拳击手的职业生涯。在十七岁的时候,他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独自漂洋过海去泰国参加拳击比赛。回忆那段人生,他说:“击是一种毫不仰赖他人的格斗竞技,比赛前几个月,会只为了那一战而拼命练习,有时还必须绝食来锻炼肉体与精神。如此赌上性命,独自承受孤独与光荣。”
高中毕业后,一次偶然机会去东京游览,安藤看到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帝国大饭店,触发他潜意识里的建筑梦想,开始自学建筑设计。
幸运的是,20岁时,他在旧书店遇见了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因为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彻底的爱上了建筑,安藤忠雄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因为,在作品集中的一句话「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开始踏上了看建筑的旅途上。
1963年,安藤忠雄环游日本,看遍日本境内丹下健三的作品。
1965年之后的四年,他踏上欧洲之旅,从横滨港搭船到纳霍德卡,转乘大车经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从莫斯科到芬兰、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再到西班牙,最后从南法的马赛绕经非洲的开普敦,再到马达加斯加、印度、菲律宾之后回国。
1969年,28岁的安藤忠雄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安藤的建筑生涯正式开始了。
1995年,54岁的他成为日本第三位获得世界建筑界顶级荣誉普利兹克奖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他把10万美元奖金捐赠予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的孤儿。
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的建筑风格,清水混凝土材料、简约的几何构成、光影静谧的空间,为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
图:住吉的长屋
安藤忠雄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设计于1975年,占地仅33.7平方米,全混凝土打造。建筑外观极其简单,且非常封闭,一堵清水混凝土的沿街立面墙上只开了一个简单的门洞。
安藤用一个简洁的混凝土体块代替了那座年久失修的木结构建筑,为保证住户的私密性,利用在建筑上中间设立一个庭院(两端为房间),来为建筑带来采光,同时也让住户能感受到自然的变化。
图:越野的房子
越野的别墅安藤的代表作之一,设计于1981年,位于日本兵库县芦屋市。该建筑由一组平行佈置的混凝土矩形体块构成,并避开了基地上现有的树木。建筑物的一半掩埋在国立公园的一片绿色隐隐的斜坡地裡,它虽然独立的,却遵循著自然的环境条件。
图:六甲山集合住宅公寓
六甲山集合住宅是安藤忠雄获普立兹克奖的重要案例,从1983年起就在神户六甲山,以坡度超过60度的集合住宅设计而闻名。六甲山集合住宅公寓的建成,直接奠定了安藤在建筑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顺着山体坡度而建的六甲山集合住宅公寓,完全融入了自然环境里。安藤对于布局的规划上的设计类似于日本传统的街巷,平面对称的建筑物单元空隙,用上下交通的阶梯衔接。
图:风之教堂
日本兵库县引神户六甲山教堂(1985-1986)又名“风之教堂”。
图:风之教堂
教堂位于山顶,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风之教堂”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第一个力作。
图:风之教堂
单纯的几何体体量——不同立方体的组合,错落有致。空间处理都没有止于单纯,而是用一些处理手法在其中产生缝隙,并引入自然因素使之成为视觉中心——“光之十字”利用光线把人引入神的领域,“影之十字”则通过一面大玻璃窗引入室外斜坡的绿茵来塑造空间的个性。
图:水之教堂
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的这座小型建筑,以“与自然共生”为主题,是安藤忠雄的教堂三部曲之一的水之教堂。
图:水之教堂
教堂的正面由一面长15米,高5米的巨大玻璃组成,5月到11月间,巨大的玻璃将完全打开,使教堂与大自然混为一体,婚礼仪式犹如在北海道的壮观大自然中举行,周围的白桦林,北海道的蓝天白云都倒映在湖面上,新人们感受着北海道的清风,听着湖水的潺潺声,远处更是传来小鸟歌唱声,这犹如大自然送来的赞美歌祝福着新人。
图:水之教堂
水池在眼前展开,中间是一个十字架,一条简单的线分开了大地和天空、世俗和神明。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可以整个开启的,人们可以直接与自然接触。
图: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区的一角,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
图:光之教堂
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而阳光便从墙体的水平垂直交错开口里面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震撼。
图:光之教堂
教堂里只有一段向下的斜路,没有阶梯;最重要的是,信徒的座位位置高于祭坛,这有别于大部分的教堂(祭坛都会位于高台之上,庄严而肃穆地俯视着信徒),此乃打破了传统的天主教堂建筑,亦反映了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平等的思想。
安藤忠雄在日本札幌的Makomanai Takino 墓地中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由薰衣草覆盖着的寺庙,其中一座巨大的佛像就在薰衣草花海当中。
在寺庙建成之前,这座13.5米高的佛像已经独自在田野中站立了15年。其实在佛像建成之后不久,客户就意识到由于佛像的石材结构比例有问题,会给游客带来不舒服的感受。因此,他们决定聘请安腾忠雄把这里设计成一个宁静典雅的场地。
穿过38米长的混凝土构筑的廊道,先看到佛像的脚,然后才看到被天光所笼罩的佛像全貌,庄严而神圣。
安藤说:“设计希望能够创造一个生动的空间序列,从开始通过长长的廊道开始,以提高人们对从外部看不见的佛像的预期。当来到佛像坐落的大厅时,游客在仰望佛像的同时,还能感受佛像的头部是在天空光环的包围之中。”
在安藤那些形式感极强的建筑中情感从不缺乏,时而纤细若丝,时而磅礴宏大,光,影,自然通风,和谐运用,恰到好处的将建筑融合起来,一直在续写着清水混凝土的诗篇。
内容/来源网络
编辑/stylgraph整理编写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