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83908589
Share
分享

无形的力量 丨艺术中展示

日期:2020-05-29 访问:1324

640 (3).gif


塔基斯《Magnetic Ballet》,动力雕塑,1961年 © Takis


01.无形的“磁”之手


磁场的魅力相信很多人在初中的时代物理课上都有所领略,铜线圈,铁屑和磁铁的异性相吸,相同排斥都是来自磁场的作用,磁场的无形和隐藏的力量,让许多艺术家们热爱探索其中的奥妙而痴迷。


640 (13).jpg


年轻时的塔基斯 © Takis Foundation


640 (6).gif


塔基斯《Boule Electromagnetique》,动力雕塑,1967年 


希腊雕塑家塔基斯(Takis,原名Panayiotis Vassilakis),生于1925年10月29日。于2018年逝世,享年93岁。塔基斯多产而富有远见,他的独创性、热情和想象力无穷无尽,他拓展了艺术、科学、音乐和戏剧的边界,重新定义了艺术的界限.。



塔基斯凭借运用磁性、光和声音的动态艺术而闻名。艺术家曾说:“柏拉图提过一位将无形化为有形的艺术家,我希望我的雕塑也能给观者带来超脱于日常的体验。”


640 (13).jpg


塔基斯《Musical Sphere》,动力雕塑,160×100×114cm,1985年 Photo: Hlias Nak. 




塔基斯的电磁雕塑


1958年,塔基斯开始以电磁雕塑解读大自然乃至宇宙的神秘。除了漂浮的球体,他还让金属在磁场中“起舞”,奏起了荡气回肠的“宇宙之声”。塔基斯对此表示:“我想让自然现象出现在作品中,而自然意味着声音:无论是风、海,还是昆虫的嗡鸣。”这位开创雕塑新形式的大师,被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誉为“20世纪最具创意的艺术家之一”。


11.png



塔基斯《Magnetic Fields》(局部),动力雕塑,63.5×426.7×91.4cm,1969年 

在这些作品中,细长易弯的杆子顶部有小型的现成品或是电灯,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或是随着周围环境而做出反应。他的灵感来自在等候列车的经历,他观察着灯光在“钢铁丛林”里忽闪忽灭。1965年至1966年,塔基斯创作了“音乐雕塑”,在那之后他做了探索雷达和磁性的作品,需要观众参与并发出声音。


22.png


塔基斯《Magnetic Painting No. 7》,1962年


我的意图是让自然现象出现在我的作品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声的:风声、海声、昆虫嗡嗡声。----塔基斯


02.箱子里的“幽灵”


如果将德国艺术家组合Pfeifer&Kreutzer的作品放在半夜展出,定会上演一场艺术界的“午夜惊魂”。其作品通常会莫名地跳动或发出声响,令整个空间充斥着某种神秘的怪力。




Pfeifer&Kreutzer《Messier 83》(中间的旋转毛毯)


33.png


Duo Anne Pfeifer与Bernhard Kreutzer


这两位80后艺术家Duo Anne Pfeifer与Bernhard Kreutzer分别毕业于慕尼黑美术学院与慕尼黑影视学院,热衷于用机械、电力或者声音赋予雕塑生命力。


640 (6).gif


Pfeifer&Kreutzer《Zirkumflex》,动力雕塑


木头、石块等毫无生命特征的物体纷纷“活”了过来。




Pfeifer&Kreutzer《59°》,动力雕塑


知名视觉艺术家Felipe Pantone与艺术承办商Case Studyo合作,推出一个名为「Substractive Variability Auto」(减法变异性自动)的独特动态雕塑,利用光谱的颜色呈现永恒的流动能量。 


来自西班牙的阿根廷裔艺术家Felipe Pantone认为艺术需要寻求观众,应当成为互动的对象,擅长以光学动力艺术(Opticokinetic Art)为主轴,结合电子脉冲、光谱、矩阵、3D图像与对比鲜明的黑白用色,跨越传统涂鸦和抽象形式,利用大胆强烈的几何形状,探索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情绪。Felipe Pantone最新推出的动态雕塑「Substractive Variability Auto」尺寸为28x30x6cm,使用透明有机玻璃与旋转印刷丙烯酸磁盘构成,三个自动旋转的色彩光盘能捕捉周围的光线,创造出意想不到的颜色与光点,藉由流畅的运作机制与细微的色调差别,鼓励观者从流动的视觉感受短暂的艺术探索。




费利佩·潘通《Subtractive Variability Auto》,光动力雕塑


640 (5).gif


费利佩·潘通《Subtractive Variability》系列作品


去年,潘通与艺术承办商Case Studyo联手打造了作品《Subtractive Variability Auto》。艺术家以CMYK色彩模式为灵感,让三块不同色调的圆盘在转动中呈现出流动变幻的光色,从而产生视觉爆炸般的迷幻效果。


44.png


费利佩·潘通



这位不爱露脸的街头艺术家从12岁开始探索涂鸦,并从欧普艺术(OP Art)大师维克托·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以及著名动态艺术家卡洛斯·克鲁兹-迭斯(Carlos Cruz-Diez)的作品中汲取抽象色块的元素,融会贯通成个人语言。


5.png


作为一名多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从梅萨当代艺术中心到长滩美术馆(美国)再到东京宫(法国巴黎),跨越墨西哥,日本,葡萄牙,巴勒斯坦,意大利或澳大利亚。年仅30 来岁,他已经参加过许多大型博物馆展览,例如新加坡的 Art From the Streets 街头艺术展和洛杉矶Beyond the streets 等。


6.png


73.png


公共艺术作品


正如潘通这一代(1986年)的所有艺术家一样,他也喜欢重新诠释古典和现代的审美规范。在他的作品面前,你会发现故障艺术(数码故障美学),动力艺术,涂鸦艺术,3D建模等艺术形式的交融,另外还融合了风格派运动的精神和孟菲斯的设计。


因此,费利佩·潘通是一位站在科技前沿的反传统艺术家。此件梦幻光影装置作品所迸发的灵性,不仅蕴涵着艺术家巧妙的心思与精准的手绘,也可反观出艺术家对当下艺术与科技关系的思考。


8.png


9.png


10.png


费利佩·潘通《Chromadynamica》系列作品



潘通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不断做减法的过程,是无数次尝试后的结果。”


电脑的闪屏、低像素的过渡色块都是其签名式的标志。它们类似于老式电视机失去信号后的色彩测试图与雪花屏,让被其覆盖的建筑拥有赛博朋克般的怀旧科幻感,仿佛所处的现实只不过是电脑中的模拟世界。


111.png


费利佩·潘通《Chromadynamica》系列作品


其作品类似于激光光盘、闪屏的纹理,似乎暗示了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辐射与电波信号,同时也让观者感到好奇:这些能被信号“干扰”的绘画是否也自带某种能量?


640 (10).jpg


费利佩·潘通《Planned Iridescence #44》



尽管声光热力电等自然现象不足为奇,但当它们单独“显身”时,人们却依然被其神秘与强大所震撼。这股气场不只是来自于创意的魅力,更来源于我们“身在其中却不知其真面目”的宇宙自然。



这些无形的力量,用着不同的方式在艺术中展示,同样散发着神秘的魅力,让给许多艺术家都勇于尝试,创新,留下更加奇妙的力量盛宴。








内容/来源网络

编辑/stylgraph整理编写

版权/原作者所有